您现在的位置:葫芦岛广播电视网>> 新闻中心>> 图文头条>> 热点>>正文内容

梁启东: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

  民以食为天,粮为邦之本。粮食安全,乃国之大者。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,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,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。粮食生产和供应是国民生活的底线,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,可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,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压舱石”。

  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粮食危机

  近年来,国内外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出现了巨大波动。从国际市场看,受地区冲突、新冠疫情、极端天气和经济危机影响,国际粮价呈现“过山车”态势,出现大幅度波动,粮食危机迫在眉睫。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5月份发布《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》显示,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.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,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,创历史新高。报告认为,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,需要紧急粮食援助以维持生计的人数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。各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推出限制粮食出口措施,造成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紧张,从根源上解决粮食危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。

  我国是全球主要粮食、农业生产资料进口国之一,国际粮食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。我国人多地少、可耕种的高质量耕地更少,资源承载力减弱、环境承载力趋紧;同时,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不断升级,对粮食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。在稻谷、小麦等口粮品种库存充足,供给较为宽松的情况下,玉米、大豆等饲料粮却存在供给缺口,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。粮食生产的短板和弱项还比较突出,比如部分种源依赖进口,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等。这些矛盾和问题,更加说明“中国人必须端住自己的饭碗”“中国饭碗主要要装中国粮”的重要性。

  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底气

  近年来,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,把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,提出了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新粮食安全观,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,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“十八连丰”。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。

  我国的粮食安全有赖于粮食市场稳定,而市场稳定的关键,一是供应充足,二是价格稳定。

  从粮食供应角度看,近些年来,特别是“十三五”以来,我国粮食一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2021年全年我国粮食产量68285万吨,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,增产2.0%。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跨上70%台阶,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%以上,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%。2020年我国每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,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。同时粮食质量不断提高,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,强筋、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占比提高到35.8%,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。在农特品牌方面,2021年3月统计,与粮食相关的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、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、一村一品、全国农业文化遗产、中国美丽田园认证结果共有1356个。

  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相比,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,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,这得益于我国确立的“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得益于国家粮食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政策的有效支持,得益于国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、促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对粮食生产条件的有效改善,得益于广大农民种粮热情的提高。由于全面推进“三项补贴”改革,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调整,农民重新回到土地,重新焕发了种粮热情;由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,2020年全国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,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。由于不断促进技术进步,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20年突破60%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%,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:我国小麦2020年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2700万亩,但产量增加1300万吨;水稻2020年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393.6万亩,但产量增加897.7万吨。这“一减一增”,反映了科技的力量。农业作为“弱质产业”,“靠天种地”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。

  把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落实到位

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。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让耕地红线“长牙齿”,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”。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,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基本农田“非粮化”。要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。对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、失职渎职的,严肃追查责任。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各地区不仅要保证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不下降,还要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,保证“农田必须是良田”。要紧紧扭住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个重要抓手,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真正实现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,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。

  粮食稳产增产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,生物技术要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,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在农业机械化、农技现代化上不断推进,在保护耕地、提升地力上不断探索,向科技要生产力、要综合竞争力,真正做到“藏粮于技”。特别是种业科技上,要打好种业翻身仗,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、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方面多下功夫,开展种源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,进一步加强种源安全、育种能力建设,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。要强化技术服务,指导农民搞好田间管理,保障农资供应,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,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。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,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,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,扩大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,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。

 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

 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必须让农民种粮有钱赚。目前,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利润太低,农村劳动力严重老化缺乏发展动力,农业发展保障不足,水利灌溉设施、田间道路硬化等农业设施利用成本高运转难;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波动,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增加,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。

  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,提升收储调控能力,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,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。加大对农业资金扶持力度,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。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更强的农业生产扶持和资金投入政策,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、农技推广、土地整理、农民培训等涉农政策性资金集中倾斜使用和补助。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,降低农贷门槛,普及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业务,真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。

 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,促进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建设,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,提高农民职业声望,让农民成为有尊严、有出路、能挣钱的职业。加强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,让中国农民和国际市场有效对接。吸引年轻劳动力种粮工作。鼓励优秀农村学子返乡创业、到农村“两委”任职,把新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带到农村,带动农业致富、农民增收。

 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。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,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,从政策上保障农民种粮收益,让甘心种粮者不吃亏。加快土地流转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实行连片作业、集约化生产,发展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,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。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让农民能获利、多得利,让农民种粮有钱赚。

  各级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,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。粮食是商品,但不是一般商品。对于粮食生产和安全,不能只算经济账、不算政治账;不能只算眼前账、不算长远账。要提高政治站位,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,主产区、主销区、产销平衡区要责任一起扛,做到守土有责、守土负责、守土尽责。要加强督导,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,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,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